让人忘记摄影机存在:《1917》如何用精准转场连结50个镜头?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4-10-19 15:45:27

  《1917》公开上映时,以顺畅的转场连接起超过五十个镜头,对转场剪辑点进行了非常精准缜密的安排。 《1917》的转场分成五种方式:

  以《007》系列电影为人熟知的导演山姆.曼德斯(Sam Mendes)执导的这部《1917:逆战救兵》,舞台设在1917年4月6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。英国司令部接获消息,得知前线名士兵正面临危机,即将踏入德军设下的陷阱。然而,传递讯息的电话线却因故中断。

  这时,史考菲中尉(乔治.麦凯饰)与布雷克中尉(迪恩–查尔斯.查普曼饰)接到上级命令,必须横越敌方阵地,把中止攻击的信件带往前线。

  本片剧情来自曼德斯祖父对他讲述的内容。曼德斯的祖父年轻时,曾在大战中担任传令兵,这是他从当时所遇见的人那里听闻的故事。

  曼德斯还找来自称「历史阿宅」的克莉丝蒂.威尔森・克伦斯(Krysty Wilson-Cairns)共同撰写剧本,前往当地调查,对情景做了缜密的描述。人物描写方面,则是先阅读当年士兵们所留下、数量庞大的第一人称体验谈,再用这些细节建构出剧中角色。

  《1917》公开上映时,片中以一镜到底手法实时拍出士兵们亲临战场的体验,令该片一时蔚为话题。曼德斯曾提及,采取这种手法是因为重视与出场角色之间合为一体的感觉,而灵感则来自他的孩子所玩的射击类电玩游戏。

  不过,我擅自推测,他或许也在阅读大量的第一人称体验谈时,从中得到某些灵感?

  史上第一部挑战一镜到底的电影,是亚佛烈德.希区考克(Alfred Hitchcock)导演的《夺魂索》(Rope, 1948)。拍摄途中需要更换胶卷时(大约每隔10分钟换一次),要先对准固定物体如人物背部或家具等。

  延伸阅读:动物灾难片的开山始祖,也是影迷挥之不去的大银幕噩梦:悬疑大师希区考克如何拍下《鸟》?

  如此一来,两个镜头之间的转场(Transit)才不容易被观众发现。 《1917》以顺畅的转场连接起超过五十个镜头,对转场剪辑点进行了非常精准缜密的安排。

  《1917》的转场分成五种方式。使用最多次的转场方式是让其他人物的背面、树木或墙壁上如横向划接般横过拍摄对象与摄影机之间。

  举例来说,史考菲与布雷克走在壕沟时,其他士兵扛着大木箱横过镜头前方的场景,使用的正是这种转场方式。

  史考菲与布雷克走进壕沟中的司令部这一幕,便是利用进出建物的时机作为转场的剪辑点。人物进出建物时,画面中的物件与亮度都会出现变化,很适合用来当作连接不同镜头的剪辑点。

  为了让转场衔接顺畅,《1917》虽然大致上按着剧本顺序拍摄,仍有几场戏的拍摄顺序经过调动。这场司令部的戏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,这场两人接受司令官任命的戏,需要很多时间进行复杂的事前准备,另外,司令部是棚拍布景,壕沟则是开放式布景,为了省下往返时间,因而做出这样的调动。

  使用了复杂转场方式的,是一辆德军飞机迫降在史考菲和布雷克面前的这场戏。两人救出飞机上的飞行员后,史考菲前往水井汲水时,德军飞行员拿刀刺杀正在看护他的布雷克。就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进行了一次转场。

  当镜头从水井的龙头及史考菲的手往上移动,向上直摇带向史考菲的脸时,途中经过史考菲的胸口,这一瞬间就被用来当作转场的剪辑点。

  画面中若有流动的水或是史考菲的脸部表情,很难作为转场的剪辑点,因此需趁两者皆在画面之外时进行剪辑,而之后接上的那颗镜头,无论是运镜还是演员动作都需与上一颗镜头精准匹配。

  由于这场戏是动作剧烈的重头戏,为了避免持续不停的拍摄对演员和工作人员造成负担,才会选择在这么困难的时机转场。

  镜头从拖着布雷克尸体的史考菲身上,横摇至友军士兵的过程中也做了一次转场。这是即使仔细盯着画面看也不容易注意到剪辑点的转场。

  转场后的友军士兵镜头其实是隔天拍摄的,但前3后两段影像的色调却衔接得很顺畅,几乎看不出差异。这是因为除了最后一颗镜头外,《1917》所有镜头的拍摄条件都是「阴天」,借此维持了全片统一的色调。

  在拍摄现场进行转场时,一定要准确衔接前后两个镜头的画面。不过,《1917》完全没有使用以电脑控制摄影机的「动作控制系统」。每个镜头的起始点与结束点,都由工作人员以目测方式确认演员和镜头的位置,选择以这种传统的人工手法衔接画面。

  《1917》在开拍前花了长达四个月的时间,一边预测正式拍摄时可能发生的状况,一边进行了缜密的彩排。他们测量了彩排时演员移动的距离,借此决定壕沟的制作长度。同时,也依据彩排结果来决定摄影机的动向及搭配的特殊器材。

  不过,资深工作人员当然也知道,即使进行过大量彩排,实际拍摄时仍可能发生预料之外的事。或许正因他们暗自期待拍摄现场会发生即使超乎想像、最终仍会带来意外收获的偶发事件,才会选择这种传统的人工手法吧。

  把看似一镜到底的影像,分成五十多个镜头拍摄,除了效果上的考量,原因还包括外景场地的移动、照明环境的改变,以及进行摄影机运动时必须使用特定摄影器材。

  以下将对本片使用的三种摄影器材——Steadicam稳定器、Trinity稳定器及Stabileye三轴稳定器─进行解说,同时比较三者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机,考证摄影指导罗杰.狄金斯(Roger Deakins)擅长和不擅长使用的机种,并看看他又是如何区分使用这三种器材。

  在《1917》所有镜头中,使用次数最多的摄影器材是Stabileye,约占全体的46%。 Trinity其次,约占全体的35%。不过,若再按照电影实际片长的比例重新计算,Trinity的使用率提高到了48%,Stabileye则降低为38%。这代表Trinity最适合用在长镜头的摄影。

  使用Trinity拍摄的长镜头,包括布雷克被杀害的7分钟、史考菲在废墟中与法国女孩相遇的7分44秒、史考菲与前线秒,以及最后任务结束后,史考菲靠着树干休息的4分38秒。

  Steadicam是一种附有特殊悬吊式稳定器的夹克背心,摄影机操作人员穿上后,将摄影机固定在悬吊式稳定器上,就能实现手持摄影般的自由运镜,同时还能防止手震,拍出流畅稳定的影像。名称由「steady」(不晃动、稳固)与「camera」(摄影机)组合而成,同时也是品牌名称。

  以前如果想让摄影机稳定移动,只能使用吊臂或移动台车。能自由移动摄影机的Steadicam问世后,为影像展现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。在史丹利.库柏力克(Stanley Kubrick)导演的《鬼店》(The Shining, 1980)中,饭店走廊及户外巨型迷宫等场景,都以Steadicam拍出了独特的浮游感,与库柏力克的风格相得益彰,带来堪称影像革命的影响。

  狄金斯曾说,在《1917》使用的摄影器材中,除非必须上下移动摄影机,否则拍摄时使用起来最顺手的还是Steadicam。尽管Steadicam在整部电影中用得最少,只占全体的9%,但仍被有效地运用在一些重要场面中,例如史考菲将传令带给前线司令官的这场戏,使用了Steadicam的摄影机仿佛放在轨道上前进一般,稳定而缓慢地靠近司令官。这些器材也可统称为摄影机稳定器。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妹子更喜欢18cm还是40分钟?女司机带经历回答太赤裸裸了,看完秒懂哈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