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在桌前,拿起剪刀,是樊涌一天中最为自在的时刻。在“咔嚓”声中,锯状的纸屑簌簌落下,不一会儿,一只剪纸孔雀便展开了它那绚丽的尾屏。
从17岁拿起剪刀的初学者,到如今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,30余年来,樊涌用剪刀“剪”出了一个个灵动的德宏故事。
樊涌是地道的德宏小伙,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,原以为长大后会成为一名画家,没想到与剪纸的一次意外邂逅,重新划定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1989年,正值《霹雳舞》热映,收放自如的舞步令樊涌着迷。“怎么把动作记下来?”他倏地闪过一个念头:要不用剪纸试试。于是放学后,他回到房间,拿着画笔勾勒图样,埋头就剪,几天后,人物竟然在纸上“跳舞”了。
时年9月,樊涌考入了云南艺术学院舞台美术设计专业。在中国图案欣赏课上,一幅剪纸式样的京剧脸谱让樊涌倍感惊喜。他也想剪出这样的作品来,可从没学过剪纸的他,要么把线剪断,要么剪出的图案空洞。
刀嘴怎么张?刀口往哪边走?手如何用力?这都是摆在初学者樊涌面前的难题。于是,他沉下心来,每天至少花一至两小时练习基本功,剪坏的纸张更是攒了一沓沓,“下刀和起刀必须准,特别是在刀与刀连接之处,说下就下,说起就起。”没多久,他看见兔子吃草,脑海里能迅速勾出图样。腿该怎么蜷?耳朵该往哪边翘?樊涌边剪边琢磨,不一会,一只剪纸兔就活蹦乱跳地诞生了。
毕业后,樊涌回到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负责舞美设计,下乡采风时,他常常去傣族村寨串门,看阿孃剪出纹路各异、寓意不同的剪纸,听纸张里的故事,“千丝万缕间,展现的不仅是一座塔、一头老黄牛,更是傣家人实实在在的生活。”
1996年,樊涌在采风途中望见遮放坝子稻浪翻涌,回家后便将此景画了出来。上万颗稻穗,随风摆动,落在纸上,变成了细小、密集、弯曲度极高的线条。重复的动作让樊涌陷入泥淖,好几次拿在手里的刀都放了下来。“不完成,我无法创作下一幅作品!”望着窗外绿了又黄的稻田,他一点点打磨着作品。两年后,作品完成,他为其取名《谷香时节》,并斩获全国剪纸邀请赛一等奖。
樊涌时常出门,去雨林里观察叶怎么舒展、花怎么绽放、昆虫怎么跳跃;去泼水节、目瑙纵歌节等盛大节日现场,看人群如何舞动,笑容有多灿烂,“家乡多姿的民族文化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,都是我的创作素材。”
十余年里,樊涌创作了四五百幅作品,300多平方米的《孔雀》成为世界纪录最大的傣族剪纸,《婻木诺娜》《风从梦中吹过》等上百幅作品荣获国际、国家级金奖,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,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贡献奖,他也被评为云岭技能大师、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、德宏文化名家。
与剪纸相伴,樊涌并不感到孤独。只要他拿起剪刀,纸上的房屋、街道、故乡……就能延展出一个立体的世界。“剪纸不应该只铺在桌上,挂在墙上,它应该从纸上站起来,和我对线年,屡屡获奖的樊涌主动按下了创作的暂停键,开始沉下心探索剪纸发展的新路子。直到2014年,樊涌调至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级非遗创意工作室,担任傣族剪纸省级精品课程教师,他再次打开了创作的阀门。“校园里兴起一股‘短视频’风,我寻思,动画视频就能让剪纸‘活’起来!”
“我从小就听父母讲傣族泼水节的传说,要做剪纸动画,我脑海中第一时间就浮现这个故事!”塑造人物形象,编写故事情节,设计舞台布景……樊涌摸着石头过河,“有时候到深夜,我也没有疲惫感,脑子里装的全是这个事。”历时9个多月,《圣域魔火——傣族泼水节的传说》成为世界首部傣族剪纸动画片。随后,《孔雀公主》《太阳之子》《共有的家园》等多部剪纸动画接连问世,广受好评。
“剪纸技艺要想发出新枝嫩芽,不仅要创新,传承人的培养也很关键。”课堂上,樊涌不仅手把手教技巧,更以剪纸讲述德宏故事、中国故事,目前已教授了1万余名中缅学生。
“樊老师的剪纸课在学校很热门,能选上全靠抢。这几个月跟着老师学习,我不仅学会了剪大象、榕树等图案,更通过剪纸对德宏、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”一名缅籍学生表示,自己打算毕业后回家乡当老师,把剪纸技艺教给学生。
开屏新闻记者 马楠 通讯员 胡佩灵 朱红余 唐钦 李家章 赵首航 摄影报道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TCL 华星展出全球首款基于 LTPO COA 技术的 1700PPI VR 显示屏
BOSE QuiteComfort Earbuds消噪耳塞评测:穿行于闹市宁静随我心
聚焦整本书阅读!吴欣歆教授携手昆明小语团队!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(昆明)公益师训会来啦!